美元為何急跌藏危機?探究貶值好處與政策挑戰

近期美元為何「跌跌不休」?探究不尋常的疲軟信號

嘿,各位對財經有點好奇的朋友們!最近如果大家有在關注國際新聞,應該都會注意到一個非常醒目的現象:美元怎麼了?以前總覺得美元是個「硬通貨」,尤其在全球市場有點風吹草動的時候,美元和美國公債常常被視為資金的避風港。但這次不一樣了,我的觀察是,美元近期經歷了一波令人側目的快速下跌,甚至跌到了三年來的低點。

光是看數據就覺得有點不尋常了。根據我從一些資料中看到的,美元指數(ICE USD)在最近幾個月表現得非常疲軟,特別是四月份,一個月內跌幅就超過了5%!這可是近十年來非常罕見的單月跌幅,上一次看到這種情況,可能要回溯到2009年金融危機後,聯準會剛開始實施量化寬鬆政策(QE1)的時候。那時候跌是為了救市,但現在這個時間點的急跌,背後的意義似乎更為複雜。

moneta markets

更讓我這個觀察者覺得奇怪的是,這次美元下跌並不是孤立事件。傳統上,當市場感到動盪、風險升高時,資金會流向所謂的「避險資產」,美元和美國政府公債就是其中的典型。但這次,我們卻看到了美元和美國政府公債「同步被拋售」的現象。這就好比是,大家不是把錢從危險的地方搬到美國這個「安全屋」,反而是把錢從美國的「安全屋」往外搬!這確實是個很不尋常的 signal。

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的外匯策略主管簡·弗萊(Jane Foley)就曾對此表示,從特朗普政府宣布一些關稅措施後,美元的跌幅之大令人震驚,這確實讓人不得不猜測,是不是有一部分資金正在悄悄地、或者說,是以一種相對急迫的方式,從美國的資產中撤離?這可能是對美國經濟前景、政策穩定性或是美元未來地位的一種投票。

回想一下,其實在不久之前,也就是特朗普剛當選,以及市場普遍預期美國經濟會因為減稅等政策而強勁增長的時候,美元是經歷過一波明顯走強的。那時候,市場預期美國利率會因為經濟增長而上升,吸引資金流入。甚至當特朗普總統放出要對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狠話時,一些分析師還認為這會引發美國通膨上升的預期,反而讓聯準會更不可能降息,進而支撐美元。但結果呢?隨著關稅的細節越來越不明確,以及各種政策的來回擺動,市場的看法似乎徹底翻轉了。

美元下跌概念圖一

從白宮到聯準局:政策成為美元下挫的主因

到底是什麼讓美元這個曾經的「老大哥」近期如此狼狽呢?我的分析和很多市場專家的看法一致,這波美元疲軟,很大程度上是「人禍」,而且源頭直指華盛頓。

首先,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政策絕對是個繞不開的關鍵點。大家還記得他動不動就說要加關稅嗎?從鋼鋁到中國商品,再到後來甚至威脅要對墨西哥商品加徵關稅。這些關稅政策本身就充滿了不確定性,而且反反覆覆。市場最討厭的就是不確定性。當投資人搞不清楚下一波關稅會打到誰、打多重時,風險偏好自然就下降了。原本可能衝著美國強勁經濟預期而流入的資金,就開始變得遲疑,甚至尋找其他更穩定的去處。

更要命的是,特朗普政府似乎把匯率也擺上了談判桌,甚至公開表達希望美元貶值的意願。這和傳統上美國政府對於美元政策相對謹慎,避免直接干預匯率的立場大相徑庭。這種政策上的「任性」讓市場感到不安。

其次,總統對聯準會(Fed)的公開「施壓」更是引發了軒然大波。特朗普不止一次公開批評聯準會主席鮑威爾,抱怨聯準會沒有像他期望的那樣大幅降息,甚至說聯準會「不聽話」、「是美國經濟最大的問題」。我的天,作為一個觀察者,看到一個國家的總統這樣對待其獨立的中央銀行主席,真是覺得不可思議。聯準會的獨立性是其維持貨幣政策可信度、確保長期物價穩定的基石。當市場開始懷疑聯準會的決策是否會受到政治干預時,他們對美元的信心自然會動搖。

投資服務公司哈格里夫斯蘭斯當(Hargreaves Lansdown)的高級投資組合經理蘇珊娜·斯特里特(Susannah Streeter)就指出,市場正密切關注特朗普是否會持續攻擊鮑威爾。她認為,聯準會的獨立性對於其可信度至關重要,而這也是確保長期價格穩定的關鍵。一旦這種獨立性受到損害,美元的可信度也會跟著打折扣。

除了政策因素,市場對美國經濟增長前景的普遍預期也開始轉為謹慎。雖然美國經濟數據整體看起來還不錯,但在全球經濟面臨貿易摩擦、地緣政治風險等種種逆風的背景下,大家對於美國能否「獨善其身」越來越沒有把握。當經濟增長預期放緩時,對該國貨幣的需求自然也會減弱。

總之,綜合來看,近期美元的大幅下跌,可以說是特朗普政府充滿不確定性的貿易政策、對聯準會獨立性的干預,以及市場對美國經濟前景趨於謹慎等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這些因素共同侵蝕了投資者對美元和美國資產的信心,導致了這波不同尋常的拋售潮。

美元貶值,誰是贏家?解析出口、貿易與全球商品的連動

好了,講了這麼多美元下跌的原因,我們來聊聊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之一:美元貶值到底有什麼「好處」?或者說,它會對哪些方面產生影響?從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來看,一國貨幣貶值,通常會對其出口產生正面影響,同時對進口產生負面影響。

美國出口商的福音?

我的理解是,美元貶值最直接的「好處」,理論上就是讓美國製造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變得更便宜,從而提升美國商品的競爭力,有利於美國的出口商。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件美國製造的商品原本賣100美元,當美元貶值10%後,對於拿歐元購買的外國客戶來說,他們需要支付的歐元金額就變少了,等於這件商品相對他們本國的產品就更便宜了,更有可能選擇購買美國貨。

這也是為什麼特朗普總統會抱怨美元太強勢,認為強勢美元削弱了美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他似乎是希望透過讓美元貶值來提振美國的出口,將製造業崗位帶回美國。這對於那些主要市場在海外的美國企業來說,確實理論上是個利好消息,他們的產品更有價格優勢了。

大宗商品的價格遊戲

另一個受美元匯率直接影響的是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最典型的就是石油和天然氣。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石油交易都是以美元進行計價和結算的。當美元貶值時,對於那些持有非美元貨幣的國家或企業來說,他們購買同樣數量的石油,需要支付的本幣金額就變少了。這等於變相降低了這些國家購買石油的成本。

從全球角度看,這可能對那些依賴進口石油或其他以美元計價大宗商品的國家有利,比如歐洲、日本等。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他們的輸入性通膨壓力,甚至因為購買成本下降而對經濟產生正面影響。

對美國國內消費者的影響

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性。美元貶值對美國國內消費者來說,可能就不是那麼開心的事了。一方面,美國人出國旅遊、留學、購物會覺得東西變貴了,因為用貶值的美元去換其他升值的貨幣,購買力下降。另一方面,美國進口的商品理論上也會因為美元貶值而變得更貴。

而且,別忘了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對於很多進口商品來說,它們面臨的是「雙重打擊」:既要支付更高的關稅,還要因為美元貶值而讓其以外幣計價的成本轉換成美元後變高。這就可能導致一些進口商品的價格顯著上漲,最終轉嫁到美國消費者身上。所以,雖然美元貶值對出口有利,但對進口和美國國內消費者的購買力則是一個挑戰。

我的看法是,美元貶值帶來的好處(主要是出口競爭力提升)和壞處(進口商品變貴、全球不確定性增加)是並存的,而且在當前特朗普政府這種充滿變數的政策環境下,這些影響變得更加複雜和難以預測。

強勢歐元、日圓與法郎:美元走弱如何牽動全球貨幣板塊?

美元這個「老大哥」一跌,其他主要貨幣就相對應地「漲」了起來。這就像一個天平,美元這邊輕了,其他貨幣那邊就重了。從我觀察到的數據來看,這波美元的下跌確實讓很多非美元貨幣兌美元匯率創下了好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新高或相對高位。

比如說,瑞士法郎兌美元就創下了十年來的低點(意味著美元兌法郎跌到十年最低,法郎兌美元則創十年最高)。歐元兌美元也漲到了2021年1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就連曾經在低位徘徊的日圓,兌美元也一度跌至七個月低點附近(意味著日圓相對美元走強)。瑞銀集團(UBS)的分析師甚至預期歐元兌美元可能會突破1.20大關。

這對這些國家的經濟和企業來說,影響可就大了。還記得前面說的嗎?美元貶值有利於美國出口,那反過來,這些國家貨幣兌美元升值,就對他們的出口企業帶來了壓力。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產品用本幣計價時雖然沒變,但換算成美元賣到美國或以美元計價的市場時,價格就相對變貴了。

舉幾個例子。根據資料,日本豐田汽車(Toyota Motor)就曾預計,日圓每升值1日圓,就會對其營運利潤造成約450億日圓的負面影響。這就是匯率波動對大型跨國企業業績最直接的衝擊。歐洲的奢侈品公司,比如普拉達(Prada)、酩悅軒尼詩-路易威登集團(LVMH)等,他們的很多商品都是以歐元或當地貨幣計價的,在海外市場銷售時需要換算成當地貨幣或美元。如果歐元對美元大幅升值,他們的產品在美國市場價格就可能變貴,影響銷量。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就因為歐洲市場需求疲軟加上歐元強勢的雙重壓力,下調了歐洲股市Stoxx 600指數成分股公司的獲利預期。這說明貨幣匯率的變動,直接影響了企業的利潤空間,甚至可能進而影響整個股市的表現。

所以,美元走弱帶來的「好處」主要體現在理論上對美國出口的刺激,以及降低了其他國家購買美元計價大宗商品的成本。但它的「副作用」就是讓其他主要貿易夥伴的貨幣被動升值,對這些國家的出口企業造成實實在在的壓力,加劇了全球貿易的「成長痛」,尤其是在已經面臨美國關稅壓力的情況下,匯率升值讓這些海外出口商更難透過匯率效應來抵銷關稅的衝擊。

美元下跌概念圖二

各國央行的兩難:應對美元波動的政策選擇

當美元大幅波動時,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就坐不住了。特別是當本國貨幣兌美元快速升值時,這些央行會面臨兩難:一方面,強勢貨幣可能會抑制通膨(因為進口商品變便宜了),這聽起來不錯;但另一方面,它會損害本國的出口企業,可能拖累經濟增長,甚至引發通縮風險。

從資料來看,一些國家的央行已經開始行動或考慮應對措施了。歐洲央行(ECB)已經啟動了降息,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應對歐元區經濟增長疲軟以及歐元兌美元走強帶來的壓力。瑞士國家銀行(SNB)面臨的壓力更大,因為瑞士法郎傳統上就是避險貨幣,在全球不確定性增加和美元走弱的雙重作用下,法郎兌美元大幅升值。瑞士國家銀行可能會考慮採取緊急降息等措施來抑制法郎的過快升值,因為法郎升值會增加瑞士的通縮風險並嚴重損害其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

日本的情況也很有趣。雖然日圓相對美元走強,但日本銀行(BoJ)總裁植田和男(Kazuo Ueda)在面對國會議員質詢時,也提到了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比如關稅)接近「糟糕情境」。這暗示日本銀行對未來是否能順利退出超寬鬆貨幣政策、甚至升息的預期可能正在減弱,因為全球貿易環境的惡化,以及日圓被動升值帶來的壓力,讓日本經濟前景蒙上陰影。

這就讓我想到,美元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儲備貨幣和貿易計價貨幣(大約一半的國際貿易發票是以美元計價),它的大幅波動會產生巨大的「外溢效應」,迫使其他國家央行不得不調整自己的貨幣政策來應對。這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其他國家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因為他們必須考慮美元的臉色。

我的觀察是,在一個聯繫日益緊密的全球經濟中,沒有哪個國家能真正做到「獨善其身」。美國的貨幣和貿易政策,通過美元這個傳導媒介,迅速影響到全球各地的匯率、物價和經濟活動,並迫使其他國家的決策者做出反應。這場由美元急跌引發的全球貨幣漣漪效應,凸顯了當前國際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美元「避險光環」失色?市場對美國資產的信心危機

前面我提到了美元和美國公債同步被拋售的不尋常現象。這背後其實反映了市場對美國資產安全性的質疑,可以說是美元作為傳統避險資產的「光環」正在失色。

為什麼投資者會對美國資產產生疑慮呢?我覺得這跟特朗普政府的行為模式有很大關係。他變幻莫測的貿易政策,例如突然宣布要對墨西哥加徵關稅,這種「意外」本身就增加了市場的風險感。更重要的是,他對聯準會的公開批評,讓人開始懷疑美國最重要的經濟決策機構是否還能保持獨立、做出基於經濟數據而不是政治壓力的判斷。

當投資者看到一個國家的政策決策過程變得如此「個人化」和不可預測時,即使這個國家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他們也會開始思考:把錢放在這裡真的安全嗎?傳統上,在其他地方出現動盪時,資金會湧入美國,推高美元和美債價格。但如果動盪的源頭本身就是美國的政策不確定性,那麼美元和美債就不再是可靠的避風港了。

瑞銀集團(UBS)的一位策略師就指出,投資者此前建立的許多基於「美國例外論」(認為美國經濟會比其他地區表現得更好)的看漲美元頭寸,現在正在被大規模地逆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美元和美債同時遭到拋售,而非美元貨幣相對美元普遍升值。

此外,一些技術性的市場操作,比如所謂的「美國國債基差交易」(Treasury basis trade),也可能在美元下跌的過程中扮演了角色,並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對美元穩定性的擔憂。這些複雜的交易細節我們不用深究,但關鍵在於,當連這些被認為「穩賺不賠」的套利交易都出現問題時,就更會動搖市場對美國金融市場和美元地位的信心。

我的感覺是,這次美元急跌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匯率波動現象,它可能更深層次地反映了全球投資者對美國政策環境、決策可信度以及美元長期地位的一種重新評估。當「避險」這個詞不再與「美元」劃上等號時,這對國際金融體系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特朗普的「匯率矛盾」:短期利益 vs. 長期地位

聊到這裡,我們不得不再次回到特朗普總統身上。我一直覺得他對匯率的立場存在著一種內在的矛盾。一方面,他公開表達希望美元貶值,認為這有利於美國的製造業出口,符合他「美國優先」的經濟議程。這似乎是他在追求一種短期的、對特定產業有利的「好處」。

但另一方面,美元之所以能夠成為全球主要的儲備貨幣和貿易計價貨幣,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穩定性、流動性以及全球對美國經濟和政策的信任。美國作為全球金融體系的中心地位,也是通過強勢和穩定的美元來體現的。這種地位為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比如發行國債更容易、企業海外融資成本更低等等。

這就像美國前財政部長約翰·康納利(John Connally)在上世紀70年代說過的一句名言:「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麻煩。」這句話的背景是當時美元面臨貶值壓力,但它也同時體現了美元作為全球貨幣所賦予美國的特殊地位。然而,這種特殊地位並非理所當然,它需要美國維持經濟的健康和政策的可信度。

我的疑問是,如果特朗普總統為了追求短期的出口優勢,而通過公開施壓聯準會、製造政策不確定性等方式,導致美元大幅波動甚至削弱其長期可信度,這是否會得不償失?如果美元的避險功能和儲備貨幣地位因此受到嚴重損害,長期來看,對美國自身的金融霸權和全球影響力會不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從資料中我看到,市場確實正在討論美元的快速貶值是否是特朗普刻意為之。畢竟,匯率問題也曾在「海湖莊園協議」等場合被討論過。但即使是「刻意」,這種追求短期「美元貶值的好處」的策略,似乎正在以犧牲美國金融地位的穩定性和可信度為代價。而這種代價,我覺得可能是非常高昂的。

投資者的拋售行為,正是對特朗普這種善變貿易政策的一種反應。他們正在逆轉那些基於對美國政策穩定性假設而建立的頭寸。這導致的非美元貨幣升值,固然對美國的貿易對手造成壓力,但同時也讓美元自身的地位開始動搖。

結論:美元未來展望與我們應關注的 signal

總結一下我的觀察,近期美元的快速下跌,絕不是一個孤立或單純的現象。它是一系列複雜因素交織的結果,其中特朗普政府充滿不確定性的政策扮演了關鍵角色。雖然從理論上看,美元貶值可能帶來一些「好處」,比如讓美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更便宜,或者讓其他國家購買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成本降低。但現實情況是,這種貶值是在政策高度不確定、全球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發生的,它對全球經濟體系帶來的更多是混亂、壓力與風險。

這波美元下跌讓其他主要貨幣被動升值,對歐洲、日本等主要經濟體的出口企業造成衝擊,迫使他們的央行不得不考慮或實施寬鬆政策來應對。更令人擔憂的是,美元和美債的同步拋售,以及市場對聯準會獨立性受損的擔憂,開始動搖了美元作為避險資產和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這對於美國自身以及全球金融體系來說,都構成了潛在的長期風險。

那麼,未來美元會怎麼走?從目前的情況看,很多專家預期美元在未來幾周可能會出現小幅的回升,畢竟短期跌幅過快,存在技術性反彈的需求。但要回到之前的高位,我覺得難度很大。我的判斷是,只要特朗普政府的政策風格不變,對聯準會的施壓繼續存在,市場對美元的長期信心就難以完全恢復。美元可能會維持在一個相對疲軟的區間震盪。

作為市場觀察者,我認為接下來我們應該密切關注幾個關鍵的 signal:

  •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走向: 他是否會繼續在關稅問題上搖擺?對匯率的公開表態是否會更加激進?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市場預期。
  • 聯準會的表現: 聯準會能否在政治壓力下堅守其獨立性?鮑威爾主席的言行將是市場判斷聯準會可信度的重要依據。
  • 其他國家央行的反應: 歐洲央行、瑞士國家銀行、日本銀行等是否會採取更多措施來應對本幣升值?他們的政策選擇會進一步影響全球貨幣格局。
  • 市場對美國資產的態度: 美元和美債的拋售潮是否會持續?資金是否會繼續從美國資產中流出?這將是判斷美元長期地位是否真正動搖的關鍵指標。

總之,美元近期的波動是全球金融市場一個重要的風向標。它不僅僅是一個匯率數字的變化,更折射出當前全球經濟、貿易和政策環境的複雜與脆弱。理解美元貶值背後的原因和它帶來的多層次影響,對於我們判斷未來市場走向、做出投資決策至關重要。雖然理論上美元貶值對美國出口等有「好處」,但在當前這種背景下,這些好處可能伴隨著更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這是一場由美元波動引發、正在重塑全球經濟和金融版圖的風暴,值得我們所有人持續密切關注。

美元貶值的潛在「好處」 (基於理論與資料提及) 美元貶值帶來的「挑戰/風險」 (基於資料分析)
有利於美國出口:美國商品在國際市場相對變便宜,增加價格競爭力。 增加政策不確定性: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變幻無常,市場難以預測,增加投資風險。
降低購買美元計價大宗商品成本:對持有其他貨幣的國家和企業來說,購買石油等商品更划算。 削弱美元避險地位:美元與美債同步拋售,挑戰其傳統避險功能,引發資金外流猜測。
對美國國內經濟的刺激 (理論上通過出口增加)。 損害聯準會獨立性:總統公開施壓影響聯準會可信度,給美元穩定性帶來長期風險。
對美國進口商品價格上漲的緩衝 (相較於貨幣升值)。 對美國國內消費者的負面影響:進口商品可能變貴 (疊加關稅),出國旅行/購物成本增加。
理論上,可能吸引外國遊客到美國旅遊 (因購買力增強)。 加劇全球貿易摩擦:美元走弱疊加關稅,使海外出口商難以應對,全球貿易環境惡化。
對其他國家經濟體造成壓力:非美元貨幣被動升值,損害其出口企業業績 (如豐田、歐洲奢侈品)。
限制他國央行政策自主性:迫使其他國家央行調整政策應對本幣升值壓力 (如ECB降息、SNB考慮降息)。
可能損害美元的長期主導地位:頻繁政策干預和不確定性可能動搖市場對美元國際地位的信心。

常見問題解答 (FAQ)

美元近期為什麼會突然大幅下跌?

從我分析的資料來看,主要有幾個原因疊加:首先是特朗普政府反覆無常的關稅和貿易政策,製造了巨大的市場不確定性。其次,市場普遍預期美國經濟增長可能會放緩。最後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點,特朗普總統公開批評聯準會主席鮑威爾未能降息,引發了市場對聯準會獨立性受損、美國政策制定缺乏可信度的擔憂。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投資者拋售美元資產。

美元貶值對美國經濟有哪些主要的「好處」和壞處?

理論上的主要「好處」是讓美國出口商品在國際上變得更便宜,可能增加美國出口的競爭力。此外,其他國家購買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如石油)會變得更划算。然而,壞處也很多:進口商品可能因為美元貶值和關稅的雙重作用而變貴,影響美國國內消費者的購買力;美國人在海外旅遊、購物成本增加;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元貶值是因為政策不確定性或聯準會信譽受損,這會損害市場對美國資產的信心,甚至可能威脅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這對美國的長期金融影響力是巨大的風險。

美元下跌對其他國家有什麼影響?

當美元下跌時,其他主要貨幣(如歐元、日圓、瑞士法郎)相對於美元就會升值。這對這些國家的出口企業來說是個壞消息,因為他們的產品賣到美國或其他以美元計價的市場時,價格會相對變貴,影響競爭力。例如,日本豐田汽車和歐洲奢侈品公司都受到了本幣升值的壓力。同時,這也迫使這些國家的央行(如歐洲央行、瑞士國家銀行、日本銀行)考慮或實施更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對抗本幣升值帶來的通縮風險和經濟下行壓力,這削弱了他們的貨幣政策自主性。

美元未來會持續下跌嗎?

從目前的市場分析看,美元短期內可能會因為之前的快速下跌而出現小幅反彈。但我的判斷是,只要導致美元近期疲軟的關鍵因素,特別是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和對聯準會獨立性的擔憂沒有根本改變,美元要回到之前的高位是很難的。未來美元走勢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政府是否會改變其貿易和匯率政策立場,以及聯準會能否有效地維護其獨立性和市場信譽。

為什麼說美元的「避險光環」正在失色?

傳統上,在全球市場動盪不安時,投資者會把資金轉移到美元和美國政府公債,尋求安全。但在近期這波下跌中,我們看到了美元和美債同步被拋售的現象。這表明市場的擔憂來源於美國自身,比如政策的不確定性和對聯準會的質疑。當這些因素讓投資者認為美國資產不再是絕對安全時,美元作為傳統避險資產的吸引力自然就會下降,其「避險光環」也就失色了。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可能影響美元的長期地位。

美元下跌概念圖三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