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提煉產品:探索原油煉製的多元價值與行業挑戰

石油提煉產品:探索原油煉製的多元價值與行業挑戰

深入剖析:在全球變局中,石化產業如何應對挑戰並邁向永續?

你曾想過,每天開的車、穿的衣服、甚至用的塑膠製品,它們的源頭「原油」是如何變成這些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嗎?在全球經濟局勢詭譎多變、國際油價波動不安,甚至地緣政治衝突加劇的今天,石化產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轉型與挑戰。這篇文章將帶你一起深入了解一桶原油的奧秘,探討當前石化業面臨的市場困境與企業應對之道,揭示國際能源貿易背後的地緣政治角力,並展望綠色創新技術如何引領產業走向永續未來。

在全球變局中,石化產業面臨多重挑戰,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面向:

moneta markets
  • 地緣政治衝突加劇,影響能源供應鏈穩定。
  • 國際油價劇烈波動,對生產成本與產品定價造成不確定性。
  • 全球經濟成長趨緩,終端需求表現疲軟。
  • 主要生產國產能過剩,導致市場競爭白熱化。

不僅是燃料:一桶原油的無限可能

當我們談到原油,腦中浮現的往往是汽油、柴油,用來驅動我們的交通工具。但你知道嗎,一桶標準的原油(約42加侖)經過煉製後,最終產出的成品量竟然會超過44加侖嗎?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加工增益」,因為煉製過程中的化學反應會讓產品體積稍微膨脹。這也說明了原油煉製的複雜性與高效率。

一桶原油

那麼,一桶原油究竟能變出哪些寶貝呢?讓我們來看看主要的產出比例:

  • 汽油(Gasoline):約佔45%,是我們最熟悉的交通燃料。
  • 柴油(Diesel Fuel):約佔25%,主要用於卡車、巴士等重型車輛及部分發電。
  • 航空燃油(Jet Fuel):約佔10%,是飛機翱翔天際的動力來源。

除了這些主要的燃料,原油經過分餾(Fractional Distillation)後,還能分離出許多其他重要的烴類(Hydrocarbons)化合物,這些都是現代工業的基石:

  • 液化石油氣(LPG):家用燃料、工業原料。
  • 暖氣用油(Heating Oil):用於取暖。
  • 瀝青(Asphalt):道路鋪設、防水材料,對基礎建設不可或缺。
  • 潤滑油(Lubricants):機械運轉的血液,確保工業設備正常運作。
  • 石化原料(Petrochemical Feedstocks):這部分尤其重要,包括乙烯(Ethylene)、丙烯(Propylene)、苯(Benzene)、甲苯(Toluene)、腦油(Naphtha)等。這些是製造塑膠、合成橡膠、清潔劑、黏著劑、藥品、化肥等數千種產品的基礎。

原油煉製不僅產出燃料,更為多種產業提供關鍵基礎材料,以下是部分重要衍生物及其應用:

產品類別 主要用途 相關產業
塑膠(如聚乙烯、聚丙烯) 包裝、容器、建築材料、汽車零件 包裝業、建築業、汽車業、消費品製造
合成橡膠 輪胎、密封件、鞋材 汽車業、鞋業、機械製造
清潔劑與溶劑 家用清潔、工業清洗、塗料 日化產業、化學製造
化肥 農業生產、土壤改良 農業
藥品與醫材 藥物合成、醫療器械 製藥業、醫療器械業

一座大型煉油廠

所以,原油煉製不僅僅是為了提供燃料,更像是一座化學的寶藏庫,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各行各業提供豐富的物質基礎。了解這些產品的結構和應用,對於我們預測市場供需、理解定價機制,甚至是思考長期投資方向,都扮演著關鍵角色。

油價、關稅與產能過剩:國喬石化H1虧損的產業縮影

當國際油價波動劇烈,加上全球經濟環境變數多,像是美中之間的關稅戰火未歇、各國公債殖利率居高不下,以及中國石化產能持續過剩等因素,你是否曾好奇,這對台灣的石化產業會造成什麼樣的衝擊呢?

以台灣的國喬石化為例,我們可以從其2023年上半年的財報中,看到整個石化產業所面臨的嚴峻挑戰。國喬石化在該期間淨損高達16.87億元,換算下來,每股淨損為1.53元。這背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國際油價下跌與產品報價低迷:原油價格的波動直接影響了石化產品的生產成本與市場售價。當油價下跌,成品報價也隨之走低,壓縮了利潤空間。
  • 終端需求疲軟:全球經濟成長放緩,導致下游產業如塑膠、電子等對石化產品的需求減弱。
  • 新台幣急升:新台幣匯率走強,對於以外銷為主的石化業者來說,會造成匯兌損失,進一步侵蝕獲利。
  • 中國產能過剩的「內捲」現象:中國近年來大量擴建石化產能,導致市場供過於求,使得產品價格競爭異常激烈,嚴重擠壓了其他亞洲地區石化廠的生存空間。

國喬石化2023年上半年財報數據,反映了產業當前的經營壓力:

項目 數據(2023年上半年) 說明
淨損 新台幣16.87億元 主要受油價下跌與需求疲軟影響。
每股淨損 新台幣1.53元 反映公司盈利能力受損。
泉州國亨廠投產 3月投產 新廠初期磨合與高成本影響獲利。

石化廠房

即使國喬石化在中國泉州投資的泉州國亨廠(碳三產業鏈)已於今年3月投產,其產品品質也獲得客戶肯定,但由於新廠初期磨合、折舊與利息成本偏高,加上中國市場的「內捲」效應,初期獲利仍受影響。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政府已開始意識到產能過剩的問題,並著手淘汰老舊裝置、抑制新增產能,這有望在未來逐步改善市場供過於求的局面。

面對這些逆風,石化企業是如何應對的呢?國喬石化總經理曾嘉雄表示,公司正積極進行內部產能結構調整、嚴格控制成本,並加強技術創新。雖然SM產品(苯乙烯,佔營收60-65%)仍是營運主力,但國喬也積極往產品高值化的方向轉型:

  • 推出耐熱級ABS材料:這種材料可以用於電動車的電池外殼等高階應用,具有更高的附加價值。
  • 開發尼龍彈性體:可用於高端機能鞋材、防水透濕衣材等,滿足市場對高性能材料的需求。

此外,國喬石化董事長邱德馨更強調,公司將導入人工智慧(AI)技術來優化產銷計畫,並持續精進研發、推動創新轉型及產品多角化。這顯示了企業在困境中求生存、謀發展的決心,透過科技賦能來提升競爭力。

除了上述應對策略,石化企業在逆境中求生的其他常見做法還包括:

  • 強化數位轉型,提升生產與供應鏈管理效率。
  • 布局再生能源與循環經濟,降低碳排放與原料依賴。
  • 拓展新興市場,分散區域風險。
  • 深化與上下游夥伴的合作,形成產業生態鏈。

能源套利與貿易戰火:俄羅斯石油引爆的國際爭議

地緣政治的波瀾,往往會直接影響到全球的能源貿易格局,進而牽動石化產業的脈動。你或許會好奇,俄烏衝突對國際油市產生了什麼樣的連鎖反應?

由於俄烏衝突,許多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了經濟制裁,導致俄羅斯的原油以較低的價格在市場上尋找買家。這時候,印度扮演了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角色。美國財長貝森特曾公開指責印度,在俄烏衝突後大量購入俄羅斯石油並轉售套利,估計獲利超過160億美元,將此行為稱為「印度式套利」。

數據顯示,俄羅斯石油在印度石油總採購量中的佔比,從衝突前的不足1%激增至42%,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變化。這種情況引發了美國的不滿,因為這不僅稀釋了對俄羅斯的制裁效果,也對美國自身的能源貿易戰略構成挑戰。美國總統特朗普甚至宣布,將對印度商品額外加徵25%關稅,加上原有的「對等關稅」,總計可能達到50%。這對於依賴進口的印度企業來說,無疑是沉重的負擔,也進一步加劇了美印之間的貿易摩擦。

國際貿易戰火與地緣政治角力,對全球能源與商品貿易造成顯著影響:

國家/地區 事件 影響
印度 大量購入俄羅斯石油並轉售套利 獲利超過160億美元,引發美國不滿,被美方指控為「印度式套利」。
美國 對印度商品加徵額外25%關稅(總計可能達50%) 旨在制裁印度對俄羅斯石油的套利行為,加劇美印貿易摩擦。
中國 被視為俄羅斯石油的「長期買家」 未被美國加徵類似關稅,反映地緣政治與貿易關係的複雜權衡。
美國 擴大50%鋼鋁關稅覆蓋範圍 可能推升相關企業生產成本。
印度 暫停棉花進口關稅至9月30日 被解讀為對美國釋出善意,試圖緩和貿易緊張關係。

有趣的是,美國並未對中國加徵類似的關稅,原因在於中國被視為俄羅斯石油的「長期買家」,且並未大規模地將這些石油轉售套利。這也反映了國際政治與貿易關係的複雜性,每個國家在能源供應鏈中的角色和行為,都會被仔細權衡。

除了石油,美國也擴大了50%鋼鋁關稅的覆蓋範圍,將更多衍生產品納入其中,這可能進一步推升相關企業的生產成本。而印度則宣布暫停棉花進口關稅至9月30日,這被外界解讀為對美國釋出善意,試圖緩和緊張的貿易關係。這些案例都清楚表明,國際能源貿易不僅僅是商業行為,它與地緣政治、國家利益和貿易政策緊密交織,對全球產業鏈,尤其是石化產業,有著直接且深遠的影響。

超越傳統分餾:綠色烴類分離技術的崛起

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對於能源密集型的石化產業來說,如何降低能耗、減少碳足跡,是未來發展的關鍵。你是否好奇,在這個傳統產業中,有沒有什麼顛覆性的綠色技術正在默默改變一切?

傳統的原油分餾過程雖然高效,但卻是能源密集型的,特別是當需要分離沸點非常接近的烴類化合物時,所需的能量更高。這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也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壓力。

不過,來自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的研究團隊,為我們展示了一項令人振奮的綠色創新技術。他們開發出一種利用葫蘆脲(Cucurbit[7]uril, 簡稱CB[7])分子篩,來選擇性萃取環己烷(Cyclohexane)的新方法。

實驗室中的綠色化學研究

讓我們來看看這項技術的亮點:

  1. 高效率純化:這項新方法能夠將環己烷的純度提升到99%以上,甚至能達到99.6%,遠高於傳統方法。
  2. 顯著節能:相較於傳統的萃取分餾技術,使用CB[7]分子篩分離環己烷,可以節省約57%至82%的能源。這對於降低化學工業的營運成本和碳排放,具有極大的潛力。
  3. 永續性優勢
    • 可重複使用:葫蘆脲(CB[7])分子篩可以重複使用多次,減少了廢棄物。
    • 合成成本低:相較於其他分子篩,CB[7]的合成成本較低,有利於大規模應用。
    • 化學穩定性高:確保在工業環境中的穩定性與持久性。
    • 水性系統與低水用量:這項技術在水性系統中操作,且水用量很低,符合環保要求。

除了分子篩技術,未來煉油產業的發展趨勢也涵蓋多個面向,以實現更高效與環保的目標:

  • 整合生物煉製技術,利用生物質生產燃料與化學品。
  • 發展碳捕獲、利用與儲存(CCUS)技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 提升能源效率與熱回收系統,降低整體能耗。
  • 探索氫能與電解水製氫在煉油過程中的應用。

這項技術的突破,不僅限於環己烷的分離。它有望應用於更廣泛的烴類分離,為整個化學工業帶來革命性的變革,大幅降低能耗與環境衝擊

煉油產業的未來,正朝向更潔淨能源、永續材料轉型,新興的煉製技術如加氫裂化(Hydrocracking)、脫硫(Desulfurization)、生物煉製(Biorefining)等整合應用日益重要。部分煉油廠也開始調整策略,側重於生產高價值的石化產品而非單純的燃料,甚至整合再生原料來生產混合燃料。這些努力都指向一個更高效、更環保的石化產業未來。

結語:逆風中求變,石化產業的韌性與未來

今天,我們一起探索了原油煉製的多元世界,也看到了石化產業在全球變局中所面臨的挑戰,從國際油價的波動、地緣政治的角力,到市場供需失衡的壓力。然而,我們也看到像國喬石化這樣的企業,如何在逆風中展現韌性,透過產品高值化、產能結構調整,甚至導入人工智慧(AI)等創新技術,努力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更令人振奮的是,綠色創新技術如分子篩分離,正為石化產業的永續發展描繪出新的藍圖,預示著一個更高效、更環保的未來。面對複雜多變的全球局勢,石化產業必須持續具備靈活應變與前瞻布局的能力。儘管挑戰重重,透過技術創新、市場策略調整與永續發展的堅持,石化產業仍將在未來全球經濟中扮演關鍵角色,並持續朝向更高效、更環保的方向邁進。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教育與知識性說明,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在進行任何投資決策前,請務必諮詢專業財務顧問。

常見問題(FAQ)

Q:原油煉製除了燃料,還能產出哪些重要的日常用品原料?

A:原油煉製不僅產出汽油、柴油等燃料,還能分離出乙烯、丙烯、苯等石化原料,這些是製造塑膠、合成橡膠、清潔劑、藥品、化肥等數千種產品的基礎。

Q:中國石化產能過剩對全球石化產業有何影響?

A:中國產能過剩導致市場供過於求,產品價格競爭異常激烈,嚴重擠壓了其他亞洲地區石化廠的利潤空間和生存。不過,中國政府已開始著手淘汰老舊裝置並抑制新增產能。

Q:綠色烴類分離技術為何對石化產業永續發展很重要?

A:傳統烴類分離是能源密集型過程。綠色分離技術如分子篩(葫蘆脲CB[7])能顯著節省能源(57%至82%),且材料可重複使用、成本低、水用量少,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和碳排放,推動產業走向永續。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