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走勢預測:為何專家看好未來匯率增長?

歐元走勢預測:為何專家看好未來匯率增長?






歐元兌美元:未來走勢怎麼看?掌握聯準會與歐洲央行政策分歧的關鍵


歐元兌美元:未來走勢怎麼看?掌握聯準會與歐洲央行政策分歧的關鍵

你最近是不是也常聽到身邊的人討論歐元兌美元匯率的變化?從國際貿易到個人投資,這對全球最重要的貨幣組合,它的每一次波動都牽動著許多人的心。特別是近期,多家國際金融機構對歐元兌美元(EUR/USD)的中長期走勢普遍抱持樂觀態度。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專家們看好歐元?美元又為何面臨壓力?本文將帶你深入淺出地了解,在美國聯準會(Fed)降息預期升溫、美國財政赤字擴大,以及歐洲央行(ECB)政策立場轉趨「鷹派」等多重影響下,歐元與美元的相對強弱,如何重新定義全球貨幣格局。我們將一起拆解這些複雜的經濟訊號,幫助你掌握匯率背後的關鍵因素。

為了更好地理解歐元兌美元的未來走勢,我們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核心因素:

moneta markets
  • 美國聯準會的貨幣政策走向,特別是其降息計畫的時程與幅度。
  • 美國不斷擴大的財政赤字及其對美元長期價值的影響。
  • 歐洲央行相對「鷹派」的政策立場,以及其對歐元區利率的潛在支撐。
  • 全球地緣政治事件與貿易政策變化,例如潛在的貿易戰對主要經濟體的衝擊。
  • 歐元區自身的經濟復甦狀況與關鍵經濟數據表現。

國際機構觀點聚焦:歐元兌美元中長期樂觀預期

面對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許多專業機構都對歐元兌美元匯率進行了預測。總體來說,多數專家都看好歐元在未來一段時間的表現。例如,日本三菱日聯金融集團(MUFG)的分析師Tim Clayton預期,歐元兌美元有望在2026年第二季升至1.2200。他們認為,這主要歸因於美元將持續走弱,而美元的疲軟則與美國聯準會(Fed)未來的降息計畫,以及美國政治局勢的不確定性息息相關。

以下表格匯整了部分國際金融機構對歐元兌美元的中長期預期:

機構名稱 預期目標價 預期時間點 主要看好理由
三菱日聯金融集團 (MUFG) 1.2200 2026年第二季 美元走弱、Fed降息計畫、美國政治不確定性
德國私人銀行 Berenberg 1.50 長期 美元被高估20%、美國財政赤字惡化
花旗銀行 1.17-1.25 今年下半年至明年 普遍市場共識,歐元區經濟回穩
高盛、摩根士丹利、華僑銀行、大新金融 1.17-1.25 今年下半年至明年 市場普遍看好歐元前景

多個國際金融機構對歐元兌美元匯率的樂觀預期圖表

更長期的展望來看,德國私人銀行Berenberg的看法更為大膽,他們預計歐元兌美元在長期內有機會升至1.50。Berenberg指出,美元被高估了大約20%,加上美國財政狀況持續惡化,預計下一財政年度的赤字將超過國內生產毛額(GDP)的7%,這些都是導致美元長期走弱的關鍵因素。除了這兩家機構,包括花旗銀行、高盛、摩根士丹利(大摩)、華僑銀行(OCBC)以及大新金融集團等,也普遍看好歐元在今年下半年至明年期間的表現,預期目標價多數落在1.17至1.25之間,顯示市場對歐元前景抱持著普遍的信心。

美元為何承壓?聯準會降息週期與財政赤字雙重拖累

美元作為全球主要的儲備貨幣,其強弱受到多方因素影響。近期,美元走勢面臨下行壓力,主要有兩大核心原因:聯準會降息預期與美國日益擴大的財政赤字

美元承壓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 聯準會即將進入降息週期,導致美國利率政策趨於寬鬆,削弱美元的殖利率優勢。
  • 美國持續擴大的財政赤字,長期入不敷出的局面,對美元構成結構性拖累。
  •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政府推行的高關稅政策,可能推升通膨並影響聯準會決策。
  • 全球去美元化趨勢逐漸顯現,長期可能削弱美元的國際地位。

首先,聯準會的貨幣政策轉向是關鍵。市場普遍預期,聯準會可能會在2025年實施兩次降息,並在2026年進一步降息四次。一旦聯準會開始進入降息週期,美國的利率政策將趨於寬鬆,這會削弱美元相對於其他貨幣的殖利率優勢。你可以把它想像成,當你把錢存在銀行,如果美國銀行的存款利息變低了,那麼把錢放在別的國家(利息相對較高)可能就更有吸引力,進而減少對美元的需求,導致美元走弱

以下表格比較了聯準會預期降息對美元的影響,以及美國財政赤字帶來的結構性壓力:

影響因素 具體情況 對美元的影響
聯準會降息預期 預計2025年降息兩次,2026年再降息四次 削弱美元殖利率優勢,減少美元需求,導致美元走弱
美國財政赤字 自1960年代持續面臨赤字,下一財年赤字佔GDP逾7% 長期結構性疲軟,債務負擔加重,拖累美元長期走勢
高關稅政策 美國平均關稅率達18.4%,創1933年來新高 推升美國通膨壓力,增加貨幣政策不確定性

美國聯準會降息循環與財政赤字增加的示意圖

其次,美國長期且不斷惡化的財政赤字問題,是美元結構性疲軟的根本原因。資料顯示,美國自1960年代以來就持續面臨預算赤字,而且近期即便在經濟增長相對穩健的情況下,赤字問題仍然嚴重。這就像一個家庭長期入不敷出,不斷借錢度日,即使收入暫時增加,也難以根本解決問題。美國不斷增加的債務,以及為這些債務支付的巨額利息,都構成對美元長期走勢的拖累。Berenberg就特別強調,美國財政赤字佔GDP比重高,債務利息支出增加,這些都是美元被高估且將長期走弱的重要依據。

此外,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政府推行的高關稅政策,對美國國內物價、全球供應鏈及企業獲利造成不確定性,也可能推升美國的通膨壓力,進而影響聯準會的貨幣政策決策。例如耶魯大學的研究就指出,美國平均關稅率已達18.4%,創1933年以來新高,這凸顯了貿易政策對全球經濟格局的深遠影響,也為美元前景增添了顯著的政治與經濟不確定性。

歐元展現韌性:歐洲央行鷹派態度與多重利好支撐

與美元面臨的壓力相比,歐元走勢近期卻展現出相對的韌性,甚至被多數機構看好。這背後有幾個主要原因:

歐元走強的關鍵利好因素包括:

  • 歐洲央行(ECB)的政策立場轉趨「鷹派」,傾向維持較高利率以對抗通膨。
  • 歐美利差預期收窄,吸引資金流入歐元區,支撐歐元匯率。
  • 歐元區財政支出增加,特別是國防投資,以及潛在的烏克蘭和平協議提振經濟信心。
  • 歐元國際地位的提升,反映在全球去美元化趨勢中。
  • 歐元區近期經濟數據顯示改善跡象,例如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表現良好。
  1. 歐洲央行(ECB)的政策立場轉趨「鷹派」:與聯準會預期降息不同,歐洲央行的官員普遍認為,目前的減息週期已接近尾聲,進一步減息的門檻非常高,甚至可能會在較長時間內維持較高的利率。這種「鷹派」立場意味著歐洲央行傾向於保持較高的利率,以對抗通膨壓力。你可以想像成,如果美國銀行利息降低,而歐洲銀行利息維持高位,那麼把錢放在歐洲會更划算,自然會吸引資金流入歐元區,從而支撐歐元匯率

    歐洲央行官員Kazimir和Stournaras都曾明確表示,他們對進一步減息持謹慎態度。這種歐美利差收窄的趨勢,正是支持歐元走強的重要動力。

  2. 歐元區財政支出與經濟趨穩歐元區財政支出的增加,特別是在國防領域的投資,以及潛在的烏克蘭和平協議,都有助於提振歐洲經濟信心。一個更穩定、更有活力的經濟體,自然能為其貨幣提供強大的支撐。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也曾談及歐元作為儲備貨幣的潛力,顯示歐元國際地位的提升,也是去美元化趨勢的一個側面反映。

  3. 經濟數據表現:儘管歐洲經濟過去面臨挑戰,但近期的一些經濟數據顯示出改善跡象。例如,歐元區8月份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表現良好,綜合PMI達到51.1,顯示商業活動正在適度增長,這也為歐元提供了基本面的支撐。

以下表格匯總了歐洲央行政策與歐元區經濟支撐歐元走強的關鍵因素:

支撐因素 具體說明 對歐元的影響
歐洲央行鷹派立場 減息週期接近尾聲,維持較高利率,對抗通膨 吸引資金流入歐元區,支撐歐元匯率
歐元區財政支出增加 國防投資、潛在烏克蘭和平協議提振經濟信心 提供穩定的經濟基礎,提升歐元區活力
經濟數據改善 歐元區8月PMI綜合指數達51.1,商業活動增長 基本面支撐,證明歐元區經濟正在趨穩
歐元國際地位提升 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提及歐元儲備貨幣潛力 反映去美元化趨勢,增強歐元長期價值

歐洲央行維持鷹派立場與歐元區經濟韌性的視覺化呈現

貿易戰陰影與經濟數據:匯率前景的潛在變數

雖然多數機構看好歐元兌美元的未來走勢,但市場上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潛在變數,這些因素可能會影響匯率的實際表現。

其中一個最大的風險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總統可能再次對歐盟商品加徵關稅的威脅。他曾聲稱若再次上任,將對所有歐盟商品徵收高達50%的關稅。尤其要注意的是,7月9日是美國對歐盟關稅「蜜月期」的屆滿日,這意味著新的關稅政策隨時可能生效。如果美國真的實施這些關稅,將會對歐盟的出口造成沉重打擊,進而抑制歐元漲勢,為歐元區經濟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此外,儘管市場普遍預期聯準會將降息,但美國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仍顯複雜。例如,美國7月份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2.7%,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月增0.9%、年增3.3%,這些數據都顯示通膨壓力依然頑強。儘管就業數據(如非農就業新增人數和初請失業金人數)表現疲軟,似乎強化了市場對聯準會9月降息的期待,但頑固的通膨數據卻可能讓聯準會的決策陷入兩難。這種通膨與就業數據之間的政策權衡,將持續影響聯準會利率政策路徑,進而牽動美元走勢。如果通膨超乎預期地高,聯準會可能會延後降息,這將對市場的降息預期產生衝擊。

總之,儘管歐元有其利好因素,但全球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主要經濟體的宏觀經濟數據,都將是影響歐元兌美元匯率預測的關鍵變量。

全球貿易政策不確定性與主要經濟體數據變化的市場影響圖

結語:歐元兌美元走勢展望與風險提示

總體而言,未來一到兩年內,歐元兌美元呈現上行趨勢的共識正在形成。這股趨勢主要由聯準會降息週期、美國持續惡化的財政赤字,以及歐洲央行相對「鷹派」的利率政策立場共同驅動。歐美利差收窄的預期,加上去美元化的趨勢,都為歐元走勢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地緣政治風險(如烏克蘭戰爭的進展)、潛在的貿易戰威脅(尤其是美國對歐盟商品加徵關稅的可能),以及全球經濟數據的持續演變,都將是投資者需要密切關注的關鍵變量。這些不確定性因素將不斷重塑歐元兌美元的實際走勢,影響我們的匯率預測

市場總是充滿變數,理解這些背後複雜的經濟與政策邏輯,能幫助你更好地判斷趨勢,但這並不代表沒有風險。任何投資都涉及風險,你應該根據自己的財務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謹慎評估並做出決策。本文僅為教育與知識性說明,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

常見問題(FAQ)

Q:為什麼許多機構普遍看好歐元兌美元的未來走勢?

A:主要原因包括美國聯準會預期進入降息週期導致美元走弱、美國財政赤字持續擴大,以及歐洲央行維持相對「鷹派」的政策立場,使得歐美利差預期收窄,吸引資金流向歐元區。

Q:美國聯準會的降息預期對美元走勢有何影響?

A:一旦聯準會開始降息,美國的利率政策將趨於寬鬆,這會削弱美元相對於其他貨幣的殖利率優勢,進而減少對美元的需求,導致美元走弱。

Q:除了貨幣政策,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歐元兌美元匯率?

A:除了聯準會和歐洲央行的政策外,美國的財政赤字、潛在的貿易戰威脅(如美國對歐盟加徵關稅)、全球地緣政治風險,以及歐元區和美國的經濟數據表現(如通膨、就業、PMI等)都會是影響匯率的重要變數。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